刚重新做自己没多久,林忆莲一下子又被市场和男制作人打回女性的刻板印象,不过不同男制作人对于刻板女性形象的开发也是不同的。
进入21世纪,林忆莲离开了滚石唱片,进入维京唱片。时任总经理的姚谦是这一时期林忆莲音乐的幕后推手。姚谦也是一位以创作女性心声著称的作词人,她先后为莫文蔚、李玟、萧亚轩等歌手写下经典的作品。而他对于林忆莲“女性特质”的开发是温暖知性,甚至可以说是“母性”。换个词,叫“妈感”。
生育对于女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身体的机能和声音的质量会因为生育而大幅下降,连同人的体力、气质、心态、情感状态等等均会有所影响,所以此时的林忆莲,在声乐和自我表达层面均与先前有所不同。此时她的歌声,以温婉、细腻、轻巧为主。歌曲内容更多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沉思,经历强劲的舞曲节奏和大起大落的抒情强声,如今她也需要省些力气,延续自己的歌唱。
我们也进一步看到林忆莲是如何回应市场对于女性的需求的。进入20世纪末,美式R&B曲风逐渐在东亚地区流行(MISIA、宇多田光等人功不可没),陶喆等人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主流审美,所以在加盟维京唱片的第一张专辑《林忆莲’s》中,开场便是由陶喆创作的歌曲。这是林忆莲从前不曾尝试过的风格,然而她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至少还有你》是林忆莲21世纪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歌中,林忆莲充分发挥了她深厚的演唱功底,温暖、柔美的唱腔和温润的鼻音成为她这一时期的标志性表达,传达出柔软、母性的一面,构成她为人熟知的演唱特色。这也进一步深化了某种刻板印象。林忆莲本人最开始很不喜欢这首歌,但在姚谦的劝说下,她最终录制了这首歌。这说明林忆莲歌曲中的“女性特质”被开发成了是对母性和女性刻板印象,实际上是与她本人的性格和审美有所不符的。这张在龙虎榜开榜的最后几个星期里,从登场以来一直是前两位,成绩非常亮眼,它还在高位的时候龙虎榜就成为了历史。
下一张专辑《2001莲》总体延续了前一张的路线,温暖与时尚,华语抒情与欧美舞曲相结合。到了《原来...》,林忆莲亲自操刀了其中多首歌曲的创作和制作。辑曲风以明亮轻快的流行摇滚和原声风格为主,整体以知性、温暖、清新为主,融入生活点滴思考和些许童心天真的色彩。这些是她当时生命状态的自然延展,但和过去丰满的“女性特质”相比相去甚远。这既是成为一个母亲的自然延伸,但唱片公司对于其作品中“女性特质”的操盘占了很大因素。
《呼吸》是这时期的最后一张专辑,专辑从“母性”表达中喘了一口气,重新走向林忆莲早年的都市色彩,表达了当代都市人的落寞。她与李宗盛在两张专辑的间隙结束了六年的婚姻,所以都市女性的主题重新在她的音乐和生命中浮现。借着这一契机,她在重新铺垫自己的音乐道路。这一时期她在粤语专辑、演唱会的编排层面均有新的尝试。
在我的观察下,林忆莲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歌手和女性,她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她非常积极地“经营”自己,适应外界施加给她的各种期待和要求。所以光用她的歌曲都由男性制作人所主导、没有自主性是错误的,她对于自身歌唱生涯的掌控,在男性主导的产业体系和性别色彩浓厚的市场需求中寻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表达,这本就是女性“自主性”的体现。与其说是被男性制作人单向地影响,不如说林忆莲也在积极寻求这样的影响。至少对于这一时期的林忆莲,传统的歌曲表达开始走向了疲乏的状态,她需要一种新的音乐路线来重塑自己。
2009至2011年,林忆莲致力寻求突破,多参与词曲创作,过程中结识了音乐人常石磊及恭硕良,并邀得二人参与专辑的制作。2011年,林忆莲在网上发布《枯荣》、《两心花》、《盖亚》、《柿子》等单曲 。经过了几年的铺垫,专辑《盖亚》于2012年发行。这张专辑是一张概念专辑。实际上概念专辑林忆莲早在《野花》系列就出现了,但此时的概念专辑有个突出的不同,音乐被开发成多种媒介而非音乐本身,不论是文本、影像,这些都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音乐范畴,而林忆莲早年的概念专辑,更多是通过音乐本身反映出一个集中的主题。
实际上这反映了音乐的发展困境。在20世纪末,便有学者指出音乐随着技术的发展走向陌路,而在华语乐坛,流行歌曲的发展十分依赖欧美外来曲风的影响,且通常以歌词提供的文本为核心,曲为词服务。随着能够被开发的和弦逐渐穷尽,华语乐坛的曲风愈发的同质化,而传统主题的情歌写作也很难再推陈出新,因而,音乐人借助其他的媒介,以“概念”作为突破便是一个出路。
围绕着“概念”,音乐人既可以对某个特定的社会议题发声,以自身的音乐作为社会议程(如碧昂斯的《Lemonade》),或者作为自己的私密独白(如Lorde的《Melodrama》),又或者将音乐化作其他类型的媒介,如影像化、舞台化(如麦浚龙、谢安琪《The Album》),以拓宽自身的艺术实践,逐渐这种形式也被滥用,成为噱头、吸引受众或者掩盖自身音乐性的薄弱。
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这些概念也可以帮助歌手建立文化资本,从而获得用户黏性。联系对“亚文化”和“indie”的研究,indie通过建立起亚文化的符号,建立了独立唱片经销系统和用户黏性,从而在大资本主导的主流唱片公司格局中另辟蹊径,建立起生存繁荣的空间。“概念专辑”也是一种办法。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音乐行业的收入分配愈发两极分化,中下人气的音乐人和歌手能够获得的收入微乎其微,这样的方式,无论对音乐的影响如何,能提供一部分人一些生存机会。
而对于音乐来说,“概念”的完成度需要极佳的音乐素养做支撑,而大多数使用“概念专辑”噱头的新艺人,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概念,在音乐上也很薄弱。因此,在分析林忆莲的概念专辑时,我会分成两部分——这张专辑的概念体现在哪里、完成度如何;这张专辑,无论“概念”本身,塑造了怎样的“女性特质”。
回到《盖亚》,专辑以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盖亚为主题,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的关系。风格极具实验性,糅合了电子、摇滚、另类、古典、爵士、宗教等元素。而剥开这个理念,只看音乐的内容本身,专辑一部分是冰岛女歌手风格的电子乐实验之作,常石磊将林忆莲的人声作为实验的一种原料,通过声乐的万花筒(气声、怒音、多种音色的转换)满足其表现需要,而林忆莲也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掌控力,出色地完成了声乐的要求。但这也被一部分人诟病为常石磊的“AI”。
从一首柔软细腻的《也许》开始,专辑转向了林忆莲自然的演唱歌声。这一部分的歌曲是带有末世感的歌曲,曲风结合抒情和摇滚,林忆莲的歌声成为其“主体性表达”的舞台,她将悲伤和控诉拉大到极致,在展现力量感和悲壮的同时,展现了勇敢、伤痛和愤怒的精神特质。
专辑的同名曲《盖亚》正好在这一部分中,依据专辑的概念,这是大地之母对人类的控诉,可如果剥落这一层概念,这可以是耗尽真心和情感、呕心沥血却被辜负背叛之间的控诉之作。这就需要引出我认为非常有突破性的表达,一个是“伤痛”,一个是“愤怒”。《盖亚》同名曲是女性最好的发声歌曲。对于自己的痛苦不被理解、自己的付出付之东水的怒气和无力,是对女性命运最好的诠释之一。该曲的摇滚元素和交响乐的使用更添苍凉宏大之感。
无可原谅 给你的希望
一点一滴的沦丧
美丽的时光 熟悉的脸庞
一天一天的遗忘
你会看得到 地灭天荒
要如何补偿 决堤的真相
看看我们的过往的美丽的某个家 已无声不见它
看看你现在摧毁的只需要一霎那 是怎样的代价
后悔吧 后悔吧
你不明白 我的悲哀
我要你明白 你的伤害
无助的现在 渴望的将来
如果没有爱 期待皆苍白
没有重来 重来
(《盖亚》,作词:常石磊、乔星;作曲:恭硕良;编曲:常石磊)
这些内容正如《卫风·氓》所述的女性命运: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卫风·氓》,出自《诗经》,作者不详)
曾几何时,伤痛和愤怒这样正常的情感被视作了异类,展现出此类情感的个体会被污名和排斥。对于女性而言,无法表达伤痛和愤怒更显示出性别下的噤声。正如 Virginia Woolf 所提出的“Angel in the house” ,女性是不能展露出顺从、善解人意、温柔以外的情感特质的,能够表达伤痛,表达愤怒,需要的是勇气,更是一种权利。在唱了多年女性的情感后,她终于借盖亚的概念表达了人格情感的另一面。
表达伤痛和愤怒的女性音乐人作品,是女性重要的“主体性表达”,如Tori Amos赤裸展露被奸污的痛苦的《Me and a gun》或者Alanis Morrisette展现出愤怒的原始张力的《Jagged Little Pill》,还有Adele火遍全球的《21》、尤其是首支主打单曲《Rolling In The Deep》,她们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力量是具有颠覆性的,所以会让人(尤其是男性)退却,但一旦它们获得了爆炸性的商业成功,便让人们不得不正视女性的情感和生命处境,甚至他们对这种情感力量上瘾,使得这种自然强大的表达不会被压抑磨灭在主流话语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标志性的“主体性表达”,如“付出”和“宽恕”。
与《盖亚》不同,《0》回到了“人”的世界中来。专辑的概念也很丰富,如性侵、家暴、男权制度“沙文”。从《沙文》出发,专辑的歌曲本意图讨论两性关系和女性生命历程,但这一概念没有得到很好地完成,因而其他的歌曲更多的是在讲女性个体的情感生活,没有合适的细节和塑造来撑起这一主题。
专辑的另一首主打歌《纤维》的词曲均由女性完成,比起由男性制作人操盘的“女性特质”,或许这首歌以更自然的方式传达出“女性特质”的实质内涵。如果忽略掉《沙文》这首歌包装出来的唱片企划,《0》实则是一个女性情爱和自我意志的精神探索之旅,从第一首卸下日常包袱的喘息,到进入《太阳系》中意识的世界,个体的情感和神思都展现了出来,不论是亲密关系中的脆弱挫败还是灵动情热,抑或是生命感悟的自然流露和《沙文》、《归零》中的自我意志,反而形成了丰富且松弛的“女性特质”表达。
专辑继续由常石磊、恭硕良担任制作人,在这张专辑中,“女性特质”的表达散落在不同歌曲中,没有一个集中发力的主题,倒是轻描淡写地表达出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阶段。作为她目前生涯的最后一张专辑,她在音乐中的“女性特质”的演进也停留于此。